首页 >国内 > > 正文

重论文、轻实践?警惕“工科理科化”带来制造业空心化 每日观察

2023-03-12 18:02:00 来源:长安观察


(资料图)

日前出版的《中国科学报》,刊登了一篇由25名科学家、企业家联合署名的文章,呼吁重视改变工程人才培养中的“工科理科化”现象,让更多工科教师、学生去工程一线解决真问题。

“工科理科化”的一个典型特征是,试图单纯依靠理论科学的方法解决工程问题,重视论文发表、忽视实践创新。反映到现实中,就是不少高校的工科教育评价体系与实践相偏离,学生学遍书本知识,却没有真正见识和解决过工程中的问题,生产实习也大多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层面。到头来,工科生动手实践能力、团队协作意识普遍不足,无法满足企业对技术人才的期望,而专业与就业的脱节,则让不少年轻人产生了轻视工科,甚至“逃离工科”的念头。从这个角度说,相关人士的联合呼吁颇具现实意义。

“工科理科化”并非今天才有的现象,而之所以愈演愈烈,根源则在于科研评价“唯论文”的不良导向。比如,教师从学校走向学校,经历的只有学术训练、擅长的只有论文写作,系统性的业界实操寥寥无几;学生即便有能力解决生产线上的某个关键问题,但毕业评优时仍将面对发表顶刊论文的现实关卡。深化理论研究是为了更好推进技术创新,但当论文数量成为评判教师能力、学生用功程度的核心标准,对旨在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工科教育而言,无疑是一种本末倒置。不解决“工科理科化”问题,培养不出面向新时代具有科学素养的大批卓越工程师,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就极可能遭遇大面积空心化。

眼下,我国制造业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一,而制造业工程师供需差距却不断拉大。数据显示,预计到2025年,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。人才是第一资源,而“人才之渴”最终仍需教育解。近年来,国家陆续推出加强“新工科”建设、实施“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”等一系列政策,而从源头上破解“工科理科化”,显然还需要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方案。比如,高校在评价考核上破除“唯论文”导向,根据专业特点细化考核标准;鼓励教师走出实验室、走向工厂,为企业解决“卡脖子”难题;科学规划教学课程,给学生创造机会参与企业实践、深入工程一线等等。总之,工科教育尤须避免“纸上谈兵”,其与产业发展、社会需求结合得越紧密,工程强国之路就会走得越稳健。

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,“科学”与“技术”理应更好相互支撑,而不能厚此薄彼。把握关系、厘清边界,让教育更好支撑、引领社会发展,我们也能在时代挑战中把握更多主动性、创造性。

标签:
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 ©   2015-2022 南方劳务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粤ICP备18023326号-21   联系邮箱:855 729 8@qq.com